以“责任”教育为切入点 强化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来源:本站原创 2008-03-25

以“责任”教育为切入点  强化学生良好习惯养成 

   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是山东省“十一五”重点立项课题,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质和习惯的有效途径,更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现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注重回归基础,也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心、孝心、爱心、诚心等方面的基本品质,而在各类品质中,爱心是关键,人只要具有爱心,他就会对他人、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持负责的态度,自然会形成各种好品质、好习惯。“责任”是爱心品质的基础,这里说的“责任”广义的,譬如说:“学生要讲究卫生,见到垃圾自觉捡拾”,这在学校一日常规中是明确规定的,那么这个学生就应该具有捡拾垃圾的责任,不管卫生区属于哪个班级、哪个学生负责;“在公共汽车上,自觉让位给老人和残疾人”,这也是每名学生应负的道德责任等等,可以说,“责任”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 关于“责任”教育,今年315日我参加了“中美合作”公民养成教育培训会,感触非常深,深刻的认识到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圣城中学下一步要在四、六年级中开设“责任”教育校本课程,每周拿出一节课,由班主任具体负责,扎实开展好这项课题的研究活动。   

一、实施“责任”教育的内容 

1、明确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职责和义务。这对小学生来说在《守则》、《规范》和《学校的制度》以及社会规则中是有明确规定的,当然还包含者一些道德责任。 

2、责任是怎样产生的?理论上说,主要来源于承诺、分配、任命、职业、法律、风俗、公民义务、道德等方面。学校要以以上来源为指导,以学校规则为补充,以良好习惯培养为重点,让对学生自己来认知应承担哪些责任。 

3、如何考察责任?几乎所有的责任都是奖励和惩罚相联系的。例如:学生履行好了责任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奖励,会被评为先进。如果没有履行好责任会受到批评和谴责,甚至处分等。这一点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学校检查、评议、落实积分等方式来进行考察。 

4、履行责任的结果是什么?履行责任有许多可能的好处,要作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他人对自己都有好处。对他人来说会使学习和生活更加和谐,更有效的、更快的、更容易的做好工作。对自己而言,会赢得自尊和自信,获得知识和技能,赢得荣誉、奖励和尊重。 

5、如何选择责任?也就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当有两项或两项以上事情要做的时候如何进行选择,特别是在事件发生冲突,还要面临着价值和利益选择的时候,应如何去办?教师要指导学生坚持以下原则去选择:一是紧迫性;二是重要性;三是时间要求;四是有益性来对责任冲突事件进行分辨和承担。 

6、为什么要确定责任人?确定责任人就是要明确谁对某事负责。举个简单的例子:试想如果一个班级没有班长,没有学习委员,职能分工不明确,会不会很难去划分一些责任,是不是会产生更多的责任冲突,我们只有确定好责任人,才能建立起奖励做好事的人,惩罚做坏事的人,进而指导每一个学生的行动。 

二、“责任”教育实施的方式和方法 

一是落实时间和人员保障。落实班主任责任制,制定好教学计划,每周拿出一节课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责任意识。三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育,避免空乏说教对责任的认知:要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确“责任”的重要意义,设想负责任和不负责任的情景和后果,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对责任的来源:要充分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找出责任产生的原因,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作为班长、学习委员、一般学生等多个层次入手,让学生自己认定自己的责任。关于责任考察:可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谈自己,评他人,肯定某一同学在落实职责方面那些方面做得好,那些方面做得差一些,相互指出努力方向,教师要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及时做出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履行责任结果方面:必须让学生明确履行责任好的同学要得到奖励和表扬,不履行责任的同学要受到谴责和批评,可采取演情景剧、列举生活事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选择责任:一是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责任冲突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然后教师作出评价。二是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可能遇到问题冲突的时候,要根据重要性、紧迫性、时间要求和有益性做好选择,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养成正确责任选择意识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至管重要的。最后关于确定责任人: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根据事由的原因去确定责任人,教师可列举大量的事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三、实施“责任”教育规划与评价 

第一阶段:主要是对“责任”的认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责任?自己有那些责任?责任落实的如何?写出“责任”反思,提高学生责任意识。 

第二阶段:体验“责任”冲突。在主题班会中认知,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在社会交往中体验。写出典型的责任冲突案例,通过体验和反思,主要是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第三阶段:对“责任”结果的感悟。主要是学生对履行责任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反思责任落实的好处,总结不负责任的害处,指导学生健康发展。 

第四阶段:“责任”教育结果评价。一是对班级进行评价,主要采取班级知识竞赛和班级情景剧形式进行;二是对学生进行评价,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结合学生习惯养成要点,形成检测评价表,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对做得好的学生学校授予“责任星”称号。 

                              (圣城中学 张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