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思、好学、做好人,是我家家风,烙在家族每个人心里。
我的曾祖父将“好学”演绎得淋漓尽致。曾祖父是私塾先生,从小学习特别刻苦,十六岁独自开私塾学堂,许多学生比他年龄都大,这些学生一开始对小先生有点不服气。为了让这些学生听话,曾祖父就和他们比赛背书,从四书五经中随便挑选一本,学生们还没读完,曾祖父就已经一字不漏地背出来了,甚至具体到每一个段落和典故,他都了如指掌,所有学生对曾祖父佩服得五体投地,也愿意跟着小先生学习。学生们不知道的是,曾祖父从小就已经把《三字经》《百家姓》和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了。令曾祖父欣慰的是,他的学生成了建设新中国的主力军,许多人成了各自领域的专家。曾祖父看到众多乡亲们因为贫困,即使生了病也不去医院看病,选择在家里等靠挨。他特别心疼,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医。他白天在私塾教学,晚上到邻村一位老中医那里学习,经过刻苦学习,他的医术提高很快,从此,他成为大家的健康卫士,乡亲们花很少的钱就能治好病。村里老人现在还神化着曾祖父当年学医的传奇,说他晚上学了医术,第二天早上就能对病人把脉开方、施针救人,乡亲们马上药到病除。只可惜天妒英才,曾祖父二十七岁就去世了,但他刻苦好学、乐善助人的高尚品格,至今仍被乡亲们传颂,也作为我家的家风传承下来。
我爷爷这一代继续身体力行传承着好家风。曾祖父去世时,爷爷九岁,二爷爷三岁,曾祖母裹了小脚,干不了重活,年幼的爷爷便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站土胚上用辘轳打水、轮起斧头劈柴、砌和自己差不多高的土墙、随着村集体出夫……这些成年人才能干的重活,年幼的爷爷照样干。爷爷只在曾祖父活着时上过两年私塾,文化基础薄弱,但他没放弃学习,在繁重的劳动之余,自学了记账、黄烟种植、烤烟等技艺,在村里先后干过民兵排长、榨油厂和麻袋厂厂长等差事,还被公社聘为黄烟技术员,义务指导乡亲们种植黄烟。二爷爷是在初中二年级时当的兵,到部队后,他训练和学习都非常刻苦,年年立功受奖,还如愿考上了军校。军校学习期间,二爷爷所有专业课成绩都是满分,以至于他转业到地方后,负责档案审查的同志认为是假的,在向部队核实后,大家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我知道这件事后,也觉得不可思议,就跟二爷爷求证。他说:“我好不容易考上军校后,才知道全师只有我自己是以初中学历考上的,我的基础差,只能靠刻苦学习,才不会被别人落下。两年军校,我没有歇过一个礼拜天,每天除了训练就是学习,丝毫不敢懈怠,这个满分就是这么来的。刻苦好学,是你曾祖父留下来的传统,是个宝贝,要传承下去啊!”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二爷爷在部队期间表现优异,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战士,荣获三等功一次,受大军区通令嘉奖一次。
爸爸这一代人仍然传承了勤思、好学、做好人的家风。大伯王向民从军5年,11次获嘉奖,从副班长、班长、代理排长,到入党成为党代表,作为全团千里挑一的“军旗手”,是名副其实的部队尖兵。退伍回乡后,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快40年了。“在岗就要爱岗,爱岗就要敬业。”这是大伯的职业理念。他向书本学、向老干部学、向乡亲们学,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各方面素质得到明显提高,跟上了时代步伐,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建设美丽乡村,把我们村建设成了乡村文明、村容整洁、村民富裕、邻里和睦的省级文明村。他也荣获“山东省敬老模范”“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寿光市最美基层干部”等荣誉称号。今年3月,寿光市委组织部把大伯作为农村党支部书记“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先进典型,成立了“王向民书记工作室”。我爸爸也是从一名农村孩子通过自己刻苦学习,考上大学,现在成长为一名高级工程师。他们这一代兄弟六人都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各自行业的佼佼者。
到我们这一代,赓续了家族的好家风。我的兄弟姐妹共10人,每个人学习都非常刻苦,全部考上了大学,其中有中科院博士1人、硕士2人、双一流大学4人。家风融合了家教,家教丰盈了家风,好家风,就是好家教,也是一个家族生生不息的密码。我们年轻一代,必将勇敢挑起家风传承的重担,在新时代焕发出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