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在寿光市教体局举行的2021新教师教师培训中,圣城中学校长、党总支书记齐永胜受邀为全体新入职教师作了题为《做学生一生的贵人——引领教师成长的12个关键要素》的报告。他提出的“引领教师成长的信念、唤醒、团队、文化、课程、课堂、课题、爱心、沟通、宽容、学习、赋能等12个关键要素”,引领新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不断成长,成为学生一生的“贵人”。
贵人,就是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烙下深刻记忆,影响甚至改变我们一生生命轨迹的人。这个人,有可能是我们的父母,有可能是我们的领导,有可能是我们的老师,也有可能是我们的同事……
201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调研时说过:“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
作为一名教师,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深远而浓重的,然而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我们该如何成为一名为人师表的好老师,如何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贵人?下面,我想结合自己多年的思考与实践,把“引领教师成长的12要素”分享给大家,与大家一起共勉。
1. 信念
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否则就会不战自败、不打自垮。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努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力争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永远保持一颗爱与责任的心,给自己准确定位,坚定信念,做一名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好老师。
2. 唤醒
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没有“唤醒”,就没有教育。
教师对学生的“唤醒”,如盐撒水中,无处不在,教师的言谈举止,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安慰、一句鼓励、一个友善的眼神或在学生的肩上轻轻一拍,都可以是“唤醒”。一个教师如果语言僵化、味同嚼蜡,站在讲台上只知照本宣科、强势压人,不仅无法“唤醒”学生,甚至是走向“唤醒”的反面。若一直这样下去,这个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就是痛苦煎熬,并可能会使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厌恶情绪。所以,我认为,我们每一名教师要学会“唤醒”,而不是单纯地知识传授。
3. 团队
一所学校的成长与发展,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团队,俗话说“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团队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断付诸教育教学实践。
教师团队的搭建要求每位成员必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清楚认识到团队中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一个学科都很重要,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团队中每一个成员都要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有一致的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和团队文化,本着相互尊重、彼此理解、思路共谋、责任共担、经验共享、资源共建、协作共进、质量共赢的原则精心搭建团队,然后保持方向一致,心齐后再去实践,再去探索。
4. 文化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每一个优秀团队、优秀教师成长的背后,都源于对学校文化价值观的高度认同。圣城中学学校文化的生成与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进行了很多的思考和探索。依据校名渊源,深挖寿光历史文化,凝练生成“三圣文化”:文圣仓颉,象征“传承与发展”;农圣贾思勰,象征“教育即生长”;盐圣夙沙氏,象征“教育即生活”,并以此整体构建学校党建、校徽校风、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师生发展等,创造性地构建了“三圣教育”文化价值体系,重塑了校徽,建设了“五廊两园一室一家一广场一书院”党性教育阵地,发掘整理了“一棵雪松树”的故事、圣思园的故事等校园文化故事,将学校文化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紧密融合,建设适宜学生成长的“校园教育生态”,得到了社会各界、师生家长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学校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与粘贴,而是一种嫁接与生成,是一种环境的浸润和熏陶。学校,应该也必须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地方。
5. 课程
学校文化的落地,离不开学校课程的构建与开发。课程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只有课程改变了,学校才会改变,只有课程有特色了,学校才会有特色。可以说,用什么样的课程,就决定了什么样的教育。
圣城中学始终秉承“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大气有素养的人”的办学理念,设立了“三圣教育”课程群,构建了“三圣教育”“3+1”课程体系,确立了“三圣教育”的课程育人新模式,“3”指文圣课程、农圣课程、盐圣课程,“1”指学校隐形文化课程。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我们通过一体化落实“三圣教育”德育课程,合理整合“三圣教育”基础类课程,主题化开展“三圣教育”活动课程,多元化实施“三圣教育”拓展课程等方式强化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培养,让学生真正成为“大气有素养的人”。
6. 课堂
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是教师育人的主渠道,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今天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满足如今孩子们的需求?答案是转变。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告别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优化课堂结构,把学科教学转变为学科教育,促进“教”的行为变化,从而推动“学”的方式转变。
首先是备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只有备得深,才讲得透、析得准、练得精。作为新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脑中有纲(标准)、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学生)、心中有数(差异)、手中有法(方法)。
教师备课有4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写在本上”,新教师由于经验较为缺乏,习惯把教案详细写在备课本上;第二种境界是“写在书上”,把需要强调的内容标记在教科书上,一目了然;第三种境界是“写在心上”,积累大量经验后,对教材非常熟悉,所有内容烂熟于心;第四种境界是“写在纸上”,指的是将备课中的灵感、道理、创新方法写在纸上,写成教学论文或论著,进行交流、发表、指导其他教师的成长,推动教育的发展,甚至引发教育的革命。
前两种境界的老师其实是在教教材,第三种境界的老师是在用教材,第四种境界的老师是在写教材。有相当一部分的老师在工作几年后,备课方式从“写在纸上”提升到了“写在书上”就停滞不前了,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你就必须想办法提升自己,进入到更高的境界。
在具体备课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二是隐性备课最重要。备课分为隐性和显性两部分,写教案是显性的,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隐形备课部分至关重要。三是要思考教法。在思考教法的时候,必然“备学生”“备学法”,课文钻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随之有了。四是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你所记下的都是重要的东西,以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
然后是上课。没有一位名厨是照着菜谱炒菜的,名厨都是把菜谱记在心里,看菜炒菜。老师上课也是这样,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从来不会看书教书,而是看人教书,看学生教书。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以学定教,以学定教的核心本质在于以生为本,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坚持目中有人、心中有生、尊重学生,真正体现教学是为了学生主体的发展。教与学其实是有机融合的,教要依据学,教是为了学,即为了学生更想学、更会学以及学得更好。
我们在课堂中也要学会因材施教:对不善学习的学生,要扶着走,教重于学,让其“吃得了”;对被动学习的学生,要领着学,教学并行,让其“吃得好”;对主动学习的学生,要放开走,学重于教,让其“吃得饱”。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一种教学理论是万能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圣城中学近年来一直坚持的“四环八步”学本课堂教学模式,重点抓好教师的个性化特色课堂打造、学科教学模式创建,深入“教学评一致性”研究,重视学生课前结构化预习,建立小组学习共同体,培养展示对话能力,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小组和班级的主人,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习惯养成好、学习兴趣浓、发展后劲足的好学生。最后是反思。上课结束后,一定要学会对自己的课堂进行反思,感悟课堂的智慧。好的课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模仿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研磨出来的,是一次次地反思出来的;好的老师也不是单纯教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
同时一定要学会写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老师们请一定要多多反思,体会教学的技巧与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备课思路,从一点一滴的实际做起,向优秀教师出发!
7. 课题
课题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它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孩子,帮助我们准确地探寻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帮助我们及时纠正教育实践中的偏差。
原江苏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老师说过:“研究儿童,应作为教师发展的‘第一专业’。”儿童研究的总主题,应当是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儿童研究的关键,是确立正确的、先进的儿童观。儿童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个案研究和叙事研究,让儿童发展存在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等。课题研究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把完成项目的过程当做研究的过程,把教育教学的过程当做一次实践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提升。
8. 爱心
爱心是师德的灵魂,一个具有大爱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大爱的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老师也说过“当一个学生在班级里都找不到温暖的时候,他走上社会都会感到寒冷”。
爱心,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必备技能,没有爱心的老师称不上是一位好老师,也不会给学生留下深远的影响,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充满大爱的好老师,他们的精神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9. 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重要桥梁,是合作交往的开始。真正的教育,不是关起门来的教育,而是“把窗儿打开、让阳光进来”的教育。有效沟通,是我们教育成功的关键。
在沟通的过程中,大家也应该掌握沟通的技巧,师生之间含蓄、幽默、委婉的沟通是最合适的。同时,老师们也要永远记住一点:当你和你的学生心与心的距离近了的时候,就好沟通了。
10. 宽容
容,是一种大度,一种豁达,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人格的修养。做人,贵在大气;为人,要有度量。
一位心理学家在对人的苦恼进行分析的时候得出这样的结论:40%属于杞人忧天,30%是为了怎么烦恼也没有用的事实,12%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的幻想,还有10%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所以我们心中92%的烦恼其实都是自找的。
生活中、工作上很多东西我们的确是无能为力的,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就可以了。人心就像一个容器,装的快乐多了,烦恼自然就少了;装的简单多了,纠结自然就少;装的宽容多了,仇恨自然就少;装着一颗平常心,无时不是快乐;装着一颗满足心,无处不是幸福。
11. 学习
教师的发展,在于持久的“学习力”。学习,是自我成长的基础,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路径。教师是“教”的专家,同时也必须是“学”的专家,真正决定你人生高度的,就是你的深度学习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要与时俱进,用学习克服“本领恐慌”。那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呢?一是与文字对话,静下心来读书。要想成为高素质的有“道”之师,唯有学习,学习,再学习。二是与专家对话,直面教学改革的前沿理论。可以多去听专家的理论,比如魏书生、于漪、李希贵等著名专家老师的讲座、论著,都是值得我们不断去耕读学习的。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尖毛草”,有“草地之王”的美称。它的生长过程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但在半年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每天都在疯狂生长,短短几天,它就会窜到两米多高,形成一堵“凭空出现”的墙。其实,在之前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尖毛草都在扎根土壤。它的根部,竟然长达28米!它不动声色地为自己积蓄力量,只等待一场大雨的降临。而大多数人往往只见证了它疯狂生长的过程,至于它如何扎根于土壤,如何抵抗住风雨侵袭,却一概不知,这就是“尖毛草定律”。
真正内心强大的人,都是经得起世事打磨,耐得住人间寂寞的。终有一天,你吃下的苦累、熬过的寂寞,都将点亮你的前程。坚持到底,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相信机遇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12. 赋能
赋能,就是给谁赋予某种能力和能量,旨在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正能量。
新教师入职后,我们学校会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为新教师赋能。通过价值观引领,赋予教师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比如共同的学校文化、价值体系等;通过全方位激励,激发教师生命成长的驱动力,比如变奖个人为奖团队,优胜级部、最佳教师读书团队等;通过多平台分享,唤醒教师生命成长的内驱力,比如读书分享会、校内培训展示活动等等,多措并举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幸福指数。
同时我们制定了教师核心素养36条,例如是否精心上好了每一堂课,是否营造了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等等。老师们每天对照标准给自己赋能,每日一问,哪里有缺陷,就给哪里“充电”。正是在这样的不断自我提醒、不断自我赋能之下,我们学校近些年涌现了大量的优秀青年教师,打造了一支赶优争先、幸福满满的教师团队。希望每一名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能给自己定好标准,每日赋能,每日充电。
老师们,教育工作是长跑,是一项需要用心长久经营的职业,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永远不能松懈,永远不能停止奔跑,永远学无止境!希望每一位老师能够不惧困难,不畏挑战,把我们最无私的爱献给我们的孩子,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