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建设 | 为学生成长赋能
[编者按]:
多年来,圣城中学立足“三圣文化”,坚守“仰圣力行”校训,紧紧围绕“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大气有素养的人”的办学理念,立足长远,固本强基,培根铸魂,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着力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习惯养成好、学习兴趣浓、发展后劲足”的好学生,凝练生成“三圣教育·红色领航”党建品牌,成为本地有名的省党建品牌学校,办成了群众身边的一所好学校。
多年来,圣城中学作为一所城区公办学校,一直实行学生走读通校,没有早晚自习,节假日正常放假,在校时间短,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弱化,反而在历年的中考和高考中成绩优秀,圣中学子表现出强大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
一、坚定“一个理想信念”,坚持立德树人,明确“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日常教育中,圣城中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长远,固本强基,培根铸魂,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是实践活动中坚定信念。创办了《三圣教育报》《学校记忆》等,开辟了理想信念教育新阵地;开展了道德大学堂、德行好少年评选、团队日活动、核心价值观组歌传唱、宪法日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向毕业生赠送《宪法》《党章》等“红色”礼物;抓住建党百年时机,精心安排党史学习教育、“红心向党”剪纸艺术展、学习强国征文、种朵鲜花献给党、主题演讲、文艺汇演等活动,给学生埋下“童心向党”的种子,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
二是课程育人中培根铸魂。思政课是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一课”,学校出台了《德育课程一体化纲要实施意见》,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育人新格局;重视环境文化课程建设,先后建成“五廊两园”等系列校园文化阵地,充实完善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墙壁文化,让学生成为学校发展的形象代言人;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广泛开展以孝德文化、诗词诵读为主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二、夯实“四项管理内涵”,聚焦核心素养,践行“怎样培养人”问题。
当今时代,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圣城中学立足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不断研究政策,强化工作落实,逐步实现由“育分”向“育人”的根本转变,努力追求学生分数以外更重要的东西。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全面育人。构建了“三圣教育—3+1”课程体系,开发特色化校本课程,编写了《童心向党》《点燃正能量》《跟习爷爷学经典》《古诗文诵读》等校本教材;开展主题化活动课程,开设了入校、离校等主题课程;实施多元化拓展课程,组建了“农圣、文圣、盐圣”研学旅行团,适时开展研学活动,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
二是深化课堂改革,主动学习。充实完善“四环八步”课堂教学模式,重点抓好个性化特色课堂打造、学科教学模式创建,示范课观摩、课堂教学比武等活动,促进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化;重视学生课前结构化预习,建立小组学习共同体,培养展示对话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合开发阅读课程,构建全科阅读体系,分年级确定阅读主题,两节连排阅读课,通过以听促读、以说促读、以写促读、以赛促读、以评促读等,让书香润泽学生心灵;初高衔接,促进学生学科素养提升,积极与高中学校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对接,分别就新课程标准、学科素养、高考改革走向及相关政策定期进行研讨和交流,对初中阶段需要着手准备的内容进行提前谋划和指导。
三是抓实常规教育,养成习惯。将“一日常规教育”作为学生养成教育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充实和完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进教师量化管理考核办法,淡化分数评价,强化对学生习惯养成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严格落实“五项管理”要求,让学校的责任回归学校,让家庭的责任回归家庭,努力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引领成长。努力营造“家”文化,免费给老师们订阅学科杂志、提供上下午茶、集体庆生、节日送花、举行趣味运动会;均衡配置各年级骨干教师,强化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成立“名师工作室”“90后教师成长联盟”,开展“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实行教师读书工程,开展“1+N”阅读;组织教师参与全市教研联盟学科课例研讨活动,定期召开班主任论坛、青年教师座谈会,不断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和能力水平,让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路走对了,才会遇见美好未来。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我们只有研究好政策、吃透好精神,才能准确把握育人方向,才能为每一个学生成长赋能,才能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